Sunday, December 18, 2011

险恶唐人街里的华人绅士:一个不同凡响的早期华人故事

挂着木板招牌穿越大街小巷兜售饼乾的花生货郎,是早期荷兰华人移民最为人熟知的身影。 从昔日的赤贫到今日的小康巨富,这艰辛的百年奋斗史是华人社群最津津乐道的题材。然而这故事却只是真实历史的一小部分,事实是当时的华人社群赌场鸦片馆黑帮充斥,各大集会其实跟犯罪组织没有两样。
文/ Agnes Chen (2011/12/18) 
挂着木板招牌穿越大街小巷兜售饼乾的花生货郎,是早期荷兰华人移民最为人熟知的身影。 从昔日的赤贫到今日的小康巨富,这艰辛的百年奋斗史是华人社群最津津乐道的题材。然而这故事却只是真实历史的一小部分,事实是当时的华人社群赌场鸦片馆黑帮充斥,各大集会其实跟犯罪组织没有两样。
唐人街:严禁荷兰人进入 
关起门来,屋里毒品黑金横流,荷兰警方突不破门口高挂的 ”严禁荷兰人进入”,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街上看见一摊血迹、一把凶刀,尸体与凶手皆无处可循,目击者说什麽也没看到;活生生就是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唐人街》(Chinatown)。 Marco Mok的祖父莫士齐(Tos-si Mok)就是这混乱时代里的风云人物,天资聪颖勇於冒险,让他短期致富,却也因此与黑道组织产生冲突,导致他三十六岁便英年早逝。带着两个稚龄幼儿的荷兰遗孀在他身亡後陷入经济窘境,或是出於怨怼,在孩子面前只字不提莫士齐往事。这反倒让Marco Mok对祖父的一生产生浓厚兴趣,多年追查後终於拼凑出他那高傲不凡的身影,却也意外地挖掘出华人历史不那麽光彩的一面。
神秘的中国人
根据Marco Mok的调查,来自香港的莫士齐是在1915年左右先到了英国,再辗转到了荷兰。当时不过是少年的他外型高大俊挺,身手非凡,与其他两人共组Choy-san-Hee Troupe杂技团,荷兰各大重要的表演场地如阿姆斯特丹的Carré、海牙的Kurhaus等等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也曾多次巡回欧洲表演。深受欢迎的他们被称为”神秘的三个中国人”,事实上後期加入了一个荷兰人Karel Brouwer,唯独Brouwer在海报上被画成中国人的样貌,以维持西方观众对中国真功夫的翩翩联想。 Karel Brouwer後来成为荷兰杂技界要人,在一次访谈中他追溯Choy-san-Hee往事:”在比利时同一场表演有两个中国团,Choy-san-Hee要求另一个团在表演完後提他们的名字,让他们一起出场谢幕,没想到对方忘记了。两方人因此生了嫌隙,在舞台上打了起来。因为两方都是真功夫,打完架後,观众居然觉得这场架是整晚表演最精彩的部分,还给他们献花致谢!”
荷兰的中国绅士 
莫士齐在Choy-san-Hee的表演生涯历时约莫十年,在这段期间,他结识阿姆斯特丹的船业富家小姐,两人坠入情网。为了与莫士齐结婚,她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富有语言天赋的莫士齐在妻子的教导下,说着一口好荷语,让他顺利地在船公司找到华工宿舍管理的高薪工作,随後迁居鹿特丹,成为人人羡慕的船务经理。在最高峰的时候,不只是华人、所有在亚洲做生意的人都得与他套套关系。因为他的语言能力、也因为他人脉极广,法庭央请他在涉及华人的案件充作口译;他的身影因此遍及当时华人社群重大事件,成为战前荷兰最重要的华人达要之一。
船务经理虽然坐享高薪,却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举凡开关走私偷渡之窗口甚至是择人任用的公务,总是动辄得咎;莫士齐之前的船务经理即遭枪杀身亡。再者他在法庭也常经手谋杀、组织犯罪的案件,容易得罪人。Marco Mok找到一份1928年的文件,指莫士齐因检举他所属的华人团体沦为赌场组织,被黑帮悬赏3000荷盾的狙杀令。然而莫士齐并没有因此胆怯,他还是继续穿梭在仕绅之间,穿着他昂贵的订制西服,留下一幅又一幅英气勃发的肖像。
纳粹电影中的华人身影 
三0年代荷兰经济衰退,华工首当其冲,身无分文又无法返家的他们卖起了花生饼乾。在这样惨澹的时机里,莫士齐听闻德国纳粹宣传电影需要大量的华人当临时演员,每人每天可领取2.5荷盾的薪水,远优於一般临工工作,便组织了300人准备到德国柏林的片厂拍片。这部名为《Flüchtlinge》(难民)的电影,描述德裔俄国移民占据一列火车,逃往满州国的冒险故事。反抗苏联共产主义、向日本盟友的满洲政权示好的纳粹题材,让华人社群大感不安,担心这会影响荷兰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因此想尽办法阻挠。莫士齐收到死亡威胁;在出发当天,更有大批反对民众包围火车站,双方大打出手。
最後仅有半数的华工登上火车,在火车离站之时,甚至传出了数声枪响。Marco Mok并不讳言,莫士齐此举并非纯粹的利他行为,因为他可从每人身上抽取四分之一的佣金。火车上百馀民华工挤在狭隘的货仓,而莫士齐却安适地坐在头等舱里。对他来说,莫士齐到底是告密的投机份子,还是一个有理想原则的仕绅,是一个无解的谜,正如祖父的死,他说:”报纸上说无法断定是他杀还是自杀,我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姑姑坚持说是自杀。我只知道他是受枪伤而死,但理由是什麽?我想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追寻失落的家族历史
莫士齐去世时,Marco Mok的父亲不过两岁,两名幼龄子女在荷兰母亲的教养下,对中国文化与自己父亲的历史一无所知。35年前莫士齐的遗孀去世後,他生命的痕迹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直到Marco Mok决心探询祖父的历史。他说:”大概是十年前开始吧,我每年花一天的时间,完全地投入在追查他的生平历史上。”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他却已经累积不少的文献资讯,也找到许多早被遗忘的、对战前荷兰华人社群的报导与研究。这些资料中的华人身影,是荷兰华人亟欲摆脱的负面形象,在百年华人的叙述中不见踪影,仿若未曾存在。 然而对Marco Mok来说,这是真实的历史,长存在他家族的血脉中,无从抵赖。他将继续地探索那逝去时代的真实历史,他祖父的故事。今年的那一天,要追查些什麽呢?Marco Mok认真地想了想,说:”我想找到祖父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