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5, 2009

RNW 台湾人看西藏问题


谈起西藏是否独立问题,少有中国人能不义愤填膺,相形之下,台湾人关注西藏问题的热烈程度显然偏低。但在西方媒体的眼中,台湾与西藏议题常被划上等号,也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然而台湾人自己怎么看西藏问题?西藏问题能否与台湾议题相提并论? (擊點"Read More" 閱讀全文)


台湾人看西藏问题


圖/文: 陈宛萱 Agnes Chen

22-05-2009

原文刊載於荷蘭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站:
http://www.rnw.nl/zh-hans/%E4%B8%AD%E6%96%87/article/%E5%8F%B0%E6%B9%BE%E4%BA%BA%E7%9C%8B%E8%A5%BF%E8%97%8F%E9%97%AE%E9%A2%98

谈起西藏是否独立问题,少有中国人能不义愤填膺,相形之下,台湾人关注西藏问题的热烈程度显然偏低。但在西方媒体的眼中,台湾与西藏议题常被划上等号,也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然而台湾人自己怎么看西藏问题?西藏问题能否与台湾议题相提并论?




2008年3月27日为抗议中国镇压西藏,七名藏人、五名台湾人
在中正纪念堂前絕食静坐四十九个小时。身后为在陈水扁任内由
「大中至正」改名的「自由广场」牌碑(见下图),隐隐呼应了
扁政府期间支持西藏流亡政府与独立活动的西藏政策,
随着政党轮替走入了尴尬的政治边角。

达赖喇嘛六月初将应邀来荷访问,在荷兰侨界引起不少争议。在荷定居的中国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组织抗争,另一方面荷兰人与华侨则多半对此甚表欢迎。夹居其间的台湾留学生却显得有些置身事外,就读于代尔夫特大学电机系博士班的楊姓留学生认为,台湾人对西藏真正的历史与风土民情了解不多,"总觉得那是别人的事";同时他也认为西方媒体对西藏报导带有特定政治色彩,忽略了西藏从13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份,谈"自治"或许比"独立"可行的多。在格罗宁根大学攻读材料系博士学位的梁崇文也对西藏独立的可能性持着悲观的看法,但他支持"所有争取自由、改善人民生活的行动。"

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份
对大部分台湾人来说,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1959年"入侵"西藏的说法,听来是有点奇怪的,毕竟至今台湾中小学地理课本里的中华民国地图仍包含西藏,历史课本里讲的是西藏长久来隶属于中国、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然而这论调里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色彩,数年前台湾教育部曾考虑把蒙古从教科书中的中华民国地图上拿掉,甚至还引起"谁把秋海棠变成老母鸡"的争论(台湾根本国土教育形容中华民国国土如一叶美丽的秋海棠,没了蒙古后,状似一只老母鸡),无视蒙古早在 1961年即为联合国成员的事实。

事实上台湾目前尚有司掌蒙藏业务的"蒙藏委员会",创立七十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华民国政府管理蒙古与西藏地区的官方单位与沟通窗口;而直到台湾政治改革前夕,国民大会里也有藏族代表。西藏做为中华民国的一部份,是广为接受的事实。因应时代与国际情势的变化,近年来蒙藏委员会改以服务全球各地的蒙藏人士为主,其中也包括印度、尼泊尔的流亡藏区,从医疗服务到公共卫生宣导,辅导手工艺创业到协助农业改良,以及蒙藏学术文化交流,都是他们的业务目标。但说到是否支持西藏流亡政府,蒙藏委员会主任秘书钱世英言辞颇为保守地说:"我们没有支持或不支持的立场,只有尊重和祝福。"





西藏报导的蓝绿两色

西藏与台湾议题是否又如西方媒体报导中的那般休憩相关呢?实际上,台湾与西藏命运真正紧紧相系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数个星期。去年3月发生的西藏动乱事件,正逢台湾总统大选前夕,背负着八年执政劣绩包袱的泛绿(民进党、本土派)阵营,立即抓准这个时机,大幅度在泛绿媒体报导、讨论西藏议题。前副总统吕秀莲甚至称"西藏抗暴"为"天佑台湾",可以让台湾人民"认清中共政权的真面目",有助于民进党选情。选前最后一夜的造势晚会,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为西藏抗暴的牺牲者致哀,并强调"不要让台湾变成第二个西藏"。

另一方面,泛蓝阵营也不轻易放过西藏议题。国民党候选人、现今的马英九总统,在西藏暴动消息传出第一时间,即抢先表示"不排除抵制奥运",随后又在访问中表态"愿意让西藏自治"。

相比之下,泛蓝媒体的西藏报导则不如泛绿媒体狂热。两派媒体对西藏暴动的报导不仅在量上有别,也有词汇与观点的差异。绿派媒体从头至尾使用"西藏抗暴"一词,强调西藏人民对抗中国威权、惨遭血腥镇压。在泛蓝媒体则偶见直接引用中国新华社的影像、呈现喇嘛砸店放火的画面,并且访问在拉萨被波及的台商,描述其身陷"西藏暴动"的切身经验。但共同的一点却是,总统选举一过,西藏动乱的话题也随之消声灭迹。





扁马政府西藏政策迥异


台湾与西藏交流频密程度,也跟台湾蓝绿政权的轮替有关。两蒋时期,台湾政府对与西藏流亡政府接触并没有多少兴趣,本土派的李登辉一上台,立即开启了达赖喇嘛1997年访台的契机;他的第二次访台也是在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的任内成行的。马英九政府上台政党轮替后,除了转以和谈方式对待中国,对西藏问题态度也有改变。去年12月达赖喇嘛表示希望再度访问台湾,即遭马英九以"时机不宜"婉拒。对此,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的董事长达瓦才仁倒表现得颇为豁达:"达赖喇嘛应邀出访一向都是客随主便,马总统与台湾政府觉得不方便,是情有可原,当然也不必勉强。"

除了邀请达赖来访外,陈水扁在2003年更促成台湾西藏文化交流基金会,成为台湾对西藏流亡政府新的准官方交流通道,由民间单位的身份提供藏区人道援助、农业发展、文化交流的服务,弥补流亡政府对蒙藏委员会缺乏信赖的问题。马政府上台后,这个基金会随即面临资源断绝、准备关门的命运,目前已无新的活动。


宗教意义重于政治意义

然而对一般台湾人、尤其是在台五十万藏传佛教信徒来说,达赖喇嘛作为宗教领袖的身份,远比他作为西藏流亡政府政治领袖的职责来得重要的多。曾任台湾西藏文化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长期关注西藏与藏传佛教议题的翁仕杰认为,藏传佛教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其慈悲与智慧的精神对在资本主义功利斗争下痛苦不堪的人们,是一帖良药,他强调:"保存西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翁仕杰表示,中国政府无法理解西藏人民保存其自身文化的决心,如此观念不改,西藏问题永无解决之日。他也担心青藏铁路开通后,中国对西藏的控制更加严密,有可能会引起西藏人民更大的反感;但身为相信人性本善的学佛人,他乐观地预测:"也许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资讯流通,对西藏文化的接触与了解越来越多,政策的基础或许会有所改变吧!"

RNW 宁为瓦全 — 荷兰婚礼瓷餐具背后的悲欢离合


瓷餐具在西方向来被视为婚姻的象征,位于利瓦顿(Leeuwarden)的Proincessehof陶瓷博物馆向荷兰上百个家庭搜集来一套套的婚礼瓷器餐具,让它们诉说一段段爱与悲伤的家庭故事。 (擊點"Read More" 閱讀全文)

本文原刊載於荷蘭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站
http://www.rnw.nl/zh-hans/%E4%B8%AD%E6%96%87/article/%E5%AE%81%E4%B8%BA%E7%93%A6%E5%85%A8-%E8%8D%B7%E5%85%B0%E5%A9%9A%E7%A4%BC%E7%93%B7%E9%A4%90%E5%85%B7%E8%83%8C%E5%90%8E%E7%9A%84%E6%82%B2%E6%AC%A2%E7%A6%BB%E5%90%88


宁为瓦全 — 荷兰婚礼瓷餐具背后的悲欢离合(组图)


圖/文 陈宛萱 Agnes Chen

12-05-2009

瓷餐具在西方向来被视为婚姻的象征,位于利瓦顿(Leeuwarden)的Proincessehof陶瓷博物馆向荷兰上百个家庭搜集来一套套的婚礼瓷器餐具,让它们诉说一段段爱与悲伤的家庭故事。

赠与新人一套瓷餐具,是西方人婚礼传统中不可少的一套环节,背后的概念大抵就是"成家"、"夫妻一起用餐"之意,荷兰人自然也不例外。时至今日,荷兰的离婚率年年增高,选择同居而不结婚的比例也远高于欧洲平均值,让人怀疑是否婚姻仍在荷兰人心中保持着以往的神圣地位呢?或许婚姻就像这套瓷餐具,是需要小心维护才能够保存的,而所有破了又补的裂痕,是让这瓷餐具附上了历史痕迹、变得更有韵味了呢,还是玉碎后就无法瓦全?




碎瓦与欢乐
利瓦顿的Proincessehof陶瓷博物馆从今年四月起至十一月(4th April- 1st November)推出一场名为"碎瓦与欢乐(Scherven & Geluk)"的主题展,搜罗了荷兰人婚礼常见的瓷餐具,上达皇室成员、下至一般平民家庭。真正的"碎瓦"在此并不多见,展出的多半是民众精心保存的高级瓷餐具,有的已有百年历史,历经三代。有些套系或许缺了个盘子,亦或破了个杯子,但经年被珍藏爱抚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既然是婚礼瓷餐具,博物馆要求所有的参与民众都要提供一张婚礼照搭配展出,发黄的照片里新人们笑得那么灿烂,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而瓷餐具便是那偕老承诺的具体象徵。然而经常是瓷餐具还好端端地摆在柜子里,他们的婚姻却早已破裂。策展人Karin Gaillard说:"对不少离婚或寡居的参展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伤感的经历。从阁楼上的储藏室里挖掘出昔日的结婚照片,再次细细擦拭那套多年搁置不用的婚礼瓷餐具,让他们回想起许多往事,百感交集。"



破碎的瓦钵背负着忧伤的记忆,遥记一段二十年前就结束的婚姻。
男主人带着这套餐具搬离旧居时,不慎打破了这个瓦锅,
他拾起每一块碎片,小心地保存了二十年。




婚姻现状
Gaillard 女士也不无遗憾地表示,由于近年来选择同居不结婚的比例偏高,加上现代人生活忙碌,少有机会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顿饭,因此婚礼瓷餐具的传统已经不如以往那么盛行。

除了结婚的意愿偏低,荷兰人拥有稳定情感关系的比例也逐渐下降。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CBS)2006年的调查结果,只有58%的荷兰人跟伴侣生活在一起,这个比例预计在2050年会下降到49%。其余的人要不就是单身独居,或者就是离婚带着小孩的单亲妈妈(荷兰人离婚或分居后,通常由母亲一方拥有子女的监护权)。



新时代的婚礼瓷餐具更重视创意与纪念价值。


闪电离婚
据统计,每三对结婚夫妇中,就有一对会离婚,而且离婚率还有年年升高的趋势。从2001年4月起,人们可以利用先由"结婚"改注册为"伴侣关系"的方式闪电离婚(Flitsscheiding),不需要通过法庭程序,只要到律师那里签字、几天内就可以办成,对原本就已经偏高的离婚率,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仅在2004年就有一万多对荷兰夫妻采用此方式离婚。

然而离了婚双方是否就会快乐些呢?除了女性离婚后多半陷入经济困境(70%,中央统计局2009年数据),对男性健康有害无益(美国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研究结果),下一次婚姻也不见得会更加圆满。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研究发现,离婚者再次寻得一段健康情感的机率偏低,极有可能再度离婚。




而离婚对孩子造成的阴影,甚至会笼罩他们一生。中央统计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历过父母离异的人成年后自己离婚的比例为40%,比其他人 (20%)高出一倍。其实荷兰人自己也不认同这种轻易离婚的态度,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荷兰人经营婚姻不够努力,一半以上的人则觉得现今夫妻对彼此的尊重远不及十年以前。



经营婚姻,或许最简单的就从一起坐下来好好吃顿饭开始吧!"碎瓦与欢乐"主题展的策划人Gaillard 女士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唤起人们对同桌吃饭、共同进餐的渴望。你甚至不需要拥有一套漂亮的瓷餐具,重要的是那些与餐具共同创造的生活记忆。"

RNW 多元文化社会:真实的荷兰影像


当荷兰政客与文人捧着豪达奶酪与郁金香推广"荷兰主体认同",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的摄影师们却以真实的影像证实了,唯一的"荷兰主体认同"就是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 (擊點"Read More" 閱讀全文)

本文原刊載於荷蘭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站
http://www.rnw.nl/zh-hans/%E4%B8%AD%E6%96%87/article/%E5%A4%9A%E5%85%83%E6%96%87%E5%8C%96%E7%A4%BE%E4%BC%9A-%E7%9C%9F%E5%AE%9E%E7%9A%84%E8%8D%B7%E5%85%B0%E5%BD%B1%E5%83%8F

多元文化社会:真实的荷兰影像 圖/文:陈宛萱 Agnes Chen

15-04-2009




当荷兰政客与文人捧着豪达奶酪与郁金香推广"荷兰主体认同",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的摄影师们却以真实的影像证实了,唯一的"荷兰主体认同"就是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

荷兰社会近几年来忙着重新思索移民政策,民族主义抬头,不少政客跳出来拥护所谓的"荷兰本土性"、"荷兰价值"、"荷兰的主体认同",但究竟何谓"荷兰的主体认同"?或许透过摄影师的镜头,最能够诚实地表现出所谓的"荷兰性"。

阿姆斯特丹Huis Marseille摄影艺术馆推出的一场名为"荷兰家居(Dutch Households)"的摄影展,呈现了荷兰家庭生活结构与种族的多元性。而鹿特丹的荷兰摄影博物馆(Nederland Fotomuseum)则走进文化种族组成最复杂的鹿特丹街头,一幅幅充满各色人种、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影像,证实"多元"就是荷兰社会巨变中的唯一"不变"。

荷兰家居
阿姆斯特丹摄影师Taco Anema从2002年起,造访荷兰100个家庭,走进他们私密的家居空间,探索家人之间微妙的互动,完成100幅色彩丰富、以"荷兰家居"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虽然从未明确地设定荷兰家庭与移民家族的呈现比例,Taco Anema的作品却清楚地展现了,多元的文化与种族背景,在荷兰家居中早已是个无可抵赖的事实。除了在荷兰落地生根的摩洛哥与印尼家庭,通过异国婚姻、领养外籍幼儿,传统的荷兰家庭结构已有了剧烈的转变。



文化的多元异化外,荷兰家居最大的变化其实是结构上的改变,Taco Anema表示:"荷兰政客喜欢谈‘核心家庭'(父母与两名子女)说它们是‘荷兰文化的基石',然而通过这些照片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同居关系已是荷兰家居的常态。这也是展览名称为何不叫‘家庭'(family)-狭义指向婚姻关系构成的家庭-的理由。我称之为‘家居',即一群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当然这也不只是住在一起罢了,将他们连结在一起的,就是亲人之爱。这些通常阳光灿烂的周日午後拍摄而成的照片,忠实地捕捉了家人间的情感互动,不分种族文化背景,这亲人之爱与家居的和谐欢乐不言自明。Taco Anema说:"虽有文化与语言之别,‘家'是情感的核心,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鹿特丹街景
鹿特丹荷兰摄影博物馆(Nederland Fotomuseum)展出的"为什么不(Why Not)"摄影展,则是鹿特丹摄影师Otto Snoek十年不辍纪录鹿特丹街景的心血结晶。巨大的展示方块将展区分格成市街网络,标志着鹿特丹重要街道的路名,参观者就像走入城市之中,目睹一个"真正的"鹿特丹。鹿特丹是荷兰种族最复杂、外来移民最多的城市。在Otto Snoek的眼中,不断涌入的新移民和持续变化的都市景观,导致了城市历史与记忆连结的丧失,这既是鹿特丹的问题,却也是其动力所在,"我试着接受它,不给予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作为一个尽心尽职的街头摄影师,Otto Snoek多次冒着被追打的危险,真实地记录下鹿特丹充满活力的狂欢精神,同时也极为混乱、消费主义的真实面貌。他说:"我所拍摄的虽然是鹿特丹,但这些影像其实也是荷兰或西方文化的缩影,一个极端的表现。"



中国面孔
Otto Snoek 的鹿特丹影像充满了各色人种,应证了鹿特丹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质,但其中却少见中国面孔,难道四万多的中国移民在荷兰社会中还是如此地隐而不见?Otto Snoek的解释是:"或许是因为中国人多半留在自己的生活区域,极少参与市中心的节庆活动。"

"荷兰家居"100幅家庭肖像中,也没有中国人的身影。"我曾经试着联系过一个中国家庭,但后来他们不知为何取消了约定。我想身为一个荷兰人要蠃得他们的信任是很难的,另一方面或许他们也不喜欢进入主流媒体的报导之中,"但Taco Anema并不打算放弃,"我会继续尝试的。"